交流会 | 未来安置:我走后,如何保障孩子生活品质?
田惠萍老师作为中国孤独症教育的开拓者,结合30余年陪伴孤独症儿子杨弢的经历,从责任与尊严出发,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心智障碍孩子未来安置方案,为同类家庭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活动介绍

图片
融合教育中街接阶段的居家实用评估和安置建议(刘劲)2025.6.21.png

田惠萍老师作为中国孤独症教育的开拓者,结合30余年陪伴孤独症儿子杨弢的经历,从责任与尊严出发,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心智障碍孩子未来安置方案,为同类家庭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




文字为笔录材料,仅作参考。

一、核心理念:以“责任”为驱动,以“尊严”为目标


田老师的所有规划均围绕两个核心展开:

· 责任的双重性家长的责任不仅源于血缘,更源于孩子天生的权利——心智障碍孩子无法自主主张权利,家长需承担“双份责任”,既要保障孩子当下的生活,更要规划其长远未来

· 尊严的具体内涵尊严并非抽象概念,核心是最小程度的支援,最大程度的独立”。例如,盲人权利用导盲设施独立出行,远胜于被人背抱;孤独症孩子能自主完成部分生活技能,远胜于全程依赖照料。这种独立需通过科学训练和社会支持实现,而非单纯依赖他人的“爱心”。


二、孩子未来安置的方法与思路


田老师为儿子杨弢构建的未来安置体系,是一套涵盖“人、事、财”的闭环规划,核心是“在家长在世时打好基础,离世后通过制度保障延续”。

(一)“人”的规划:建立可持续的照料网络

1、生前:培养多元支持力量

· 打破“家庭封闭圈”引入专业人士(如特教老师、社工)、社区邻居、公益组织等,让孩子适应不同照料者。例如,田老师到重庆陪伴病重的朋友20多天,安排杨弢白天由他人带领外出,晚上独自居家,逐步适应“母亲不在场”的场景。

· 避免“单一照料依赖”:反对家长“埋葬自己、陪葬孩子”,主张主动培养其他照料者与孩子的情感联结,通过日常互动积累信任。

2、身后:借助法律明确监护责任

· 善用《民法典》中的“遗嘱监护”制度指定熟悉孩子需求、具备专业能力的人(不限于亲属)组成“监护团队”,而非单纯依赖道德或血缘。例如,田老师通过遗嘱指定信任的朋友、特教工作者作为杨弢的遗嘱监护人,确保自己离世后有人能科学照料。

· 实现监护与财产权分离:传统继承中,监护人常同时掌握财产支配权,存在滥用风险。田老师通过信托将财产管理权与监护权分割,确保资金仅用于孩子生活,避免“监护人获益而孩子受损”。

(二)“事”的规划:构建结构化的生活能力与支持体系

1、生活能力的科学训练

· 基于行为管理技术(ABA)的“塑造法”:将技能分解为最小单元,逐步强化。例如,杨弢从“坐不住1分钟”到“能坐2小时”,始于57秒的强化训练;从“只吃绿豇豆”到“大嘴吃八方”,通过逐步引入新食物、正向激励实现。

· 结构化支援: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提供“物理支援”,而非替代。例如,杨弢挤牙膏易浪费,田老师收集宾馆小牙膏让其练习,既保留自主机会,又减少浪费,最终实现使用大管牙膏的进步。

2、生活结构的长期设计

·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“正常化生活”标准,规划孩子的每日、每周、每年生活结构(如起床、洗漱、饮食、娱乐、社交等),明确哪些环节需要支援、哪些可自主完成。例如,杨弢的旅行计划中,提前规划交通、住宿的无障碍需求,确保其能参与社会活动。

· 提前适应“家长不在场”:通过短期分离(如白天由他人照料)、逐步延长时间(从2小时到1周),让孩子适应家长离世后的生活模式,避免突然分离导致的应激反应。

(三)“财”的规划:通过特需信托构建财务安全网

针对心智障碍孩子的长远经济保障,田老师灵活运用特殊需要信托,形成闭环财务方案:

· 信托的核心作用:作为较为成熟的金融工具,信托能按家长意愿(委托人),在其离世后将财产(如房产、资金)定向用于孩子(受益人)的生活,由信托公司监管资金使用,避免财产被监护人滥用。

· 田老师的实践:2020年设立资金信托,将100万元存入,约定资金仅在自己离世后用于杨弢的日常开销、医疗、康复等;2023年完成全国首例孤独症家庭不动产信托登记,将北京房产纳入信托,作为长期经济补充。

· 信托与社会保障的结合:信托并非替代国家社会保障,而是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时的“补充方案”。田老师强调,家长需同时呼吁政府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(如成年后无障碍设施、社区照料服务),而非仅依赖家庭财富。

微信图片_20250624162402.jpg

三、给家长的建议


基于自身经历,田老师对心智障碍孩子家长提出以下具体建议:

(一)家长要“活成自己”,避免“自我牺牲”

· 拒绝“埋葬自己”:家长若将全部生活围绕孩子,会导致自身萎缩,也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机会。

· 自我成长是孩子的榜样:田老师68岁学开车、带杨弢周游世界(北至北极、南至好望角),通过自我进步向孩子传递“生活可以很广阔”,她强调“你活成什么样,孩子就可能活成什么样”。

· 保持“进步思维”:无论年龄多大,都可通过学习提升能力(如田老师用训练杨弢“行为塑造法”自学开车,从2公里到长途驾驶)。

(二)科学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,而非“全包办”

· “行为塑造法”分解技能:将复杂技能拆分为小目标,逐步强化。例如,训练孩子坐得住:从57秒开始,每次比上一次多30秒,最终达到2小时;训练自主进食:从只吃一种菜,到逐步尝试新食物,最终实现“大嘴吃八方”。

· 接受“不完美”,持续进步:孩子的能力可能有局限(如杨弢挤牙膏仍会浪费),但需通过“结构化支援”(如用小管牙膏)保留其自主机会,而非直接替代。进步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。

· “生活需求”为训练目标:训练内容需结合实际生活(如旅行需要孩子能坐长途车、适应不同饮食),而非单纯追求“技能达标”。

(三)提前规划“身后事”,用法律和制度规避风险

· 尽早立遗嘱,指定“遗嘱监护人”:善用《民法典》“遗嘱监护”制度,在生前指定信任的人(可包括亲属、朋友、专业人士)组成监护团队,避免身后孩子成为“无人管的孤儿”。

· 财产规划要“去道德化”:避免仅依赖亲属的“爱心”管理财产,通过信托等法律工具确保财产“专款专用”(如明确资金只能用于孩子的生活,由第三方监管)。

· “今天”连接“明天”:规划不是“等老了再做”,而是从孩子确诊后就开始。田老师2012年就写下遗嘱,2020年利用《民法典》完善监护安排,正是“领先于生命阶段”的体现。

(四)主动构建支持网络,而非“孤军奋战”

· 拓展“非家庭照料者”:除亲属外,培养社区邻居、公益组织志愿者、特教老师等作为潜在照料者,通过日常互动建立信任(如让他们带孩子短途出行)。

· 利用社会资源,也贡献社会进步:田老师“躲在岸上”,仍参与不动产信托试点推动政策完善,她呼吁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,栽树的人未必能乘凉,但需求多了,政策才会进步”。

· 区分“帮助”与“依赖”:接受他人善意(如路人对母子俩的关照),但不依赖“同情”,而是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平等权利(如呼吁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)。

(五)理性看待“保障”:个人努力与社会倡导并行

· 不迷信“财富保障”:再多的钱也无法替代专业照料和社会支持,需平衡“存钱”与“建立支持体系”。

· 呼吁国家责任:个人规划不能削弱国家对公民尊严的保障责任,家长需主动发声,推动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(如成年后监护评估、社区照料服务、无障碍设施建设)。

· “生命不待”,拒绝等待:政策完善需要时间,但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衰老不等人。田老师选择承担不动产信托的税费,正是为了推动试点落地:“等不起,就先做起来,需求多了,政策才会跟上”。

田惠萍老师的实践证明,心智障碍孩子的未来安置并非“无解命题”,而是需要家长以责任为底色,以尊严为目标,通过科学训练、法律规划、社会参与构建闭环体系。对家长而言,最大的遗产不是财富,而是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、拥有可信赖的支持网络,以及一个更包容的社会环境。正如她所说:“我们的努力,哪怕只是靠近目标一点点,也是进步”。



END


微信图片_20250624162445.jpg

交流会介绍

作为国内首家特殊孩子家长支持领域的持续深耕者,广州扬爱自2000年发起首届“交流会”以来,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,累计惠及特需儿童家长近6500人次,搭建起专业交流与互助的重要平台。今年,在第十二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,广州扬爱积极联动社区、社工、社区社会组织及公益慈善资源,着力为特殊孩子家属赋能,提供精细化服务支持,旨在提升家庭照料者的养育技能,共同构建更完善的家庭支持体系,营造更包容、接纳的社会环境。

往期回顾

PREVIOUS REVIEW

图片

精彩回顾 | 200余人齐聚广州扬爱第26届“交流会”,丰富特需孩子“生命线”
图片

精彩回顾 | 200余人齐聚广州扬爱第25届家长与专业人士交流会
图片

助特殊孩子家长成长蜕变,广州扬爱举办第二十四届家长交流会
图片